以往人们有一种错误阿尔萨德队击败对手,实现胜利的认知阿尔萨德队击败对手,实现胜利,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阿尔萨德队击败对手,实现胜利,蒋介石控制了军权,理所当然也控制了党权。实质上,蒋介石在大陆,从未真正掌握国民党的党权。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于北京逝世,此后中国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人是汪精卫、胡汉民和廖仲恺。同年8月,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暗杀。蒋介石通过逐步掌握军权,亦成为党内举足轻重的人物。此后,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三足鼎立。汪精卫和胡汉民分掌了国民党的党权。蒋介石虽然是全中国的领袖,但在国民党内必须对汪精卫和胡汉民礼让三分,召开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必须由汪精卫和胡汉民参加才具有合法性,因此蒋介石不得不在政府系统内给予汪精卫和胡汉民部分职权,而汪精卫、胡汉民和蒋介石之间常常因为政见不同而产生内讧,因此在抗战以前,蒋介石实质上未真正掌握党权。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与蒋介石、何应钦、王柏龄合影。后来蒋介石为突出自己与孙中山的关系,把这张照片中的何应钦、王柏龄给删除了,实际上孙中山并未指定蒋介石为国民党的继承人。
抗战胜利以后,诚然蒋介石的权威进一步得到提升,汪精卫和胡汉民也不在是蒋介石的对手。汪精卫在1938年12月18日,离渝出走,发表艳电,公开表示与日和谈,“曲线救国”,蒋介石以汉奸罪彻底把汪精卫打翻在地。而早在1936年5月9日,胡汉民在广州与朋友的象棋对弈中,突发脑溢血身亡。蒋介石的老对手汪精卫和胡汉民不在了,蒋介石按理说应该能够控制国民党了,可惜,国民党内部又形成了新的派系,蒋介石只是这些派系的共主,无法真正为我所用。
(陈立夫、陈果夫兄弟与蒋介石)
党内形成了以陈立夫、陈果夫兄弟为首的CC系,以张群、吴铁城为首的政学系和陈诚为首的黄埔系,三派力量鼎足而立。由于各派利益不同,出发点不同,彼此之间常常出现争权夺利、相互倾轧的现象。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国民党的形象,也阻碍了党政系统的运行效率。
CC系的实力主要分布在国民党中央党务部门尤其是组织部、中统局、地方各级党部和教育系统, 黄埔系都是职业军人,对蒋介石忠心耿耿,没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希望组建一个有朝气的革命党。政学系由来已久,政学系,前身为欧事研究会,是一个较松散的集团,以民意代表及行政官员为主体。可分为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学系,以及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的新政学系。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学系代表人物是张群、吴铁城,他们属于国民党右派。
右一位陈诚,陈诚是黄埔系的代表人物
在国民党内部,CC系常常攻击政学系,而黄埔系则希望组建一个新的革命党,这就造成了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一个非常滑稽的现象阿尔萨德队击败对手,实现胜利:“党内有党,党内有派”,与1926年国民党北伐时提出的“党外无党,党内无派”的理想发生严重背离。黄埔系以三青团的名义进行活动,蒋介石也想以三青团改造国民党的老成腐朽,1946年9月,黄埔系提出组建新党,由新党与旧党轮流执政,蒋介石身兼两党领袖,新党由蒋经国领导,这无异于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公开分裂国民党,这一提议遭到CC系的强烈反对,双方意见左,势如水火,无奈,蒋介石只好决定党团分离。1947年6月,蒋介石决定将三青团取消,其势力并入国民党,表面上CC系获得了控制党权的胜利,实质上黄埔系的势力由此进入了国民党高层,从此由党团斗争,变成了党内斗争。因为此前,黄埔系主要是以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名义活动,党团合并,表面上看结束了斗争,实质上是变成了在党内继续斗争。
蒋介石不能有效的控制党权,造成了国民党党组织系统的无序化运作,有时候政令来源多达三四十处,令下级无所适从,只好敷衍了事,大大削弱了国民党政权的行政效率。
前文已经讲到了国民党的信仰危机,《论1930年代国民党出现的三民主义信仰危机》一文系统阐释了国民党面临的信仰危机,便随着信仰危机的同时是国民党党组织的涣散,甚至是瘫痪。
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都不得不承认:“自抗战胜利以来,本党在社会上的信誉,已经一落千丈。······老实说,古今中外,任何革命党都没有我们今天这样颓唐和腐败,也没有我们今天这样的没有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的。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被淘汰了。”
难怪蒋介石败退台湾之时,说我是被国民党打败的,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
蒋介石不仅不能有效的控制党权,甚至军权的控制上,蒋介石也只是控制了自己的嫡系部队黄埔系,还有众多的地方军阀并不听从指挥,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阎锡山的晋系, 旧东北军,冯玉祥旧部,川军,粤系旧属。
(蒋介石与李宗仁)
综上所述,蒋介石在军权上未能掌握全国军队,在党权上未能真正控制国民党。导致了蒋介石,最多只能算是天下共主,而不能真正掌握全国政权。当蒋介石惟以依赖的黄埔系军队主力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摧毁之时,抗战胜利以后的蒋介石只不过徒有领袖的虚名,而无领袖的实权。
(本文首发于其它平台,故未打原创标签,今日发文有所改编)
更多历史知识,可以关注腾飞说史微信公众号,长按图中二维码,自动识别,加关注就可以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